“书店”一词始见于清朝,历史上也被称为“书肆”、“书坊”和“书局”,长期以来是出版社和读者的桥梁。书店在我国出版发行体系中偏重于文化属性,整体的商业业态设计,即书店运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未得到系统归纳和制度化。直到互联网营销和销售对书店粗放经营的理念和方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时,书店不得不在生死存亡之路上考虑如何设计自己,不得不面对四种形态的取舍。书香和怀旧救不了自己,必须做出抉择,先转型、后升级。这比出版社先升级、后转型残酷得多,因为要先变脸。
第一种形态——“连锁经营”。以众多实体卖场为终端模式、以区域划分为地理界线,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内部管控形成的书店集团。它的特征是形态标准化、管控扁平化、资源集约化,这在当时几乎以实体书店为唯一购书渠道的情况下,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垄断性,是书店里的大BOSS。传统大型连锁企业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洞悉业态发展的敏感性、自我审视的意识和自我调整的动力,例如:美国超级书店、前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于2011年进入破产清算。第二种形态——“颜值书店”。以实体书店二次振兴为起点,以高颜值、混业态、高曝光、多话题为主要特征,探索实体书店新的组建架构和运营模式。的确,线上书店海量品种、超低价格与高速物流是摧垮实体书店的三大利器,先暂不论线上书店与线下书店两者截然不同的经营逻辑和目标追求,仅从实体书店的自我革新来看,从一个极端快速进入了另一个极端:在线下店普遍认为“体验”是抗衡线上店最大的“资本”时,资金、概念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本,涌入了实体书店的振兴大潮。在没有准确理解何为“提升体验”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硬件投入与混业经营,辅之“网红概念”与媒体平台的高曝光,仿佛一夜间找到了一条快速甩掉土鳖形象、从此扬眉吐气的捷径。2020年疫情的突然而至,线下书店几乎骤停,消费断流、资金断供,“最美”和“网红”还没有享受太长的高光时刻,又纷纷加入了“比惨”和“救命”的大军,以“出奇与美颜”为目标的风潮瞬间降温。还好,疫情挤出了“最美”的泡沫,让书店经营者再次冷静审视书店的经营逻辑,认识到书店经营是一个慢工、精工出细活儿的地方。第三种形态——“社区书店”1.0。社区书店是推进“文化服务精准化和便民化”体系中的一环,小而精、受众精准、承担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消费及时性是其主要特征。社区书店的打造要改变“自建自用”的思维,紧紧依托政府公共文化建设平台,寻求政策支持,它是轻资产和可复制的;其次业态组合要注重统分结合,“一店一特色”,要充分结合社区定位,主业+生活多元,常规业态+社区特色,固化格局+机动调整;最后社群营销是关键,服务更细致、更贴心,社区书店要成为每一户家庭的公共书房、共享空间和每一个读者的精神家园。
第四种形态——“社区书店”2.0。它是1.0的升级版。规模型卖场不再是吸引读者的法宝,高颜值更不能永葆青春,玩概念也从来不是真正读书人的理想高地,实体书店的转型与升级不是必然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型不易,升级更难。实体书店的后两种形态,都不能忽视对于文化的研究,“书店人”要潜心提升选品能力、诠释产品的能力,以及研发文化衍生品和开展衍生服务的能力。实体书店的下一个“风口”是文化服务与知识服务,图书依然是核心,但要以文化的形式来导入和引领,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升级”将带来对于“书店人”更高的素养需求,书店会越来越珍视与出版上游、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这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的“货”,而是为了得到一手的“文化资源”,从而裂变出与文化周边、文化服务相关的运营模式,这是真正有效的文化体验提升。
未来的实体书店一定会有更多的形态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会更加珍视事物的本源——出版服务和文化服务。有连锁供货、店外销售、网络书城、多元文化融合、信息化支撑的社区书店1.0 和2.0应该有远大前程。
一个好的书店对应一座城市的“文化指示物种”,那么书店发展进程中的若干形态也映射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变迁”。(此文是我和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江宁分公司总经理张刘先生共同脑力和笔力的产物)